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官方网站:www.pkuh6.cn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100000400010048H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招投标信息

医疗服务

我院始终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以求实创新为动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服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形成了综合实力卓越、亚专科齐备、诊疗病种鲜明的医院特色。设有综合病房两个,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急症、重症、难治的精神障碍患者;设有特需医疗病房一个,面向高端人群和国外使领馆的外交人士;设有老年、儿童、临床心理病房、睡眠医学科病房等亚专科病房以及酒药依赖和进食障碍等特色病种病房,为相关人群提供专科的精神卫生服务。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中西医结合门诊、神经内科门诊、多专家会诊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问题患者的就诊需求;还设有进食障碍、成瘾行为、睡眠障碍、记忆障碍、行为分析治疗、精神疾病康复咨询、心理治疗、老年儿童等相关专业门诊,以满足就诊者对专科或特殊方向的咨询和治疗需求。

我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自1997 年以来,共完成了百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

健康教育和自助团体在精神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动患者和家属参与到精神疾病康复的全过程是我院的医疗特色之一。多年来我院定期举办戒酒互助会(AA)、痴呆患者家属联谊会、精神分裂症家属联谊会、老年期痴呆家属联谊会、抑郁症患者自助团体、进食康复联谊会、强迫症患者生活发现会等活动。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也挂靠我院,定期组织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和家属联谊活动。以上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社区再适应奠定基础。

护理服务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建立于1980年,至今已40载。而我院的精神科护理文化可追溯至1951年我院前身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病院建立的时候,“废除普遍约束患者, 让精神疾病患者大解放,过正常人生活”,正是我院护理前辈的志愿,也是我院护理团队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几代六院护理人,都为消除我院住院环境与综合医院的差异, 为患者缓解疾患苦痛、减轻患病耻感进行着探索和实践。

建院40年来,护理部在“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院训指导下,陆续推出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护理工作理念、“科学、人文、关爱”的护理品牌。在护理学科建设、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教学科研、护士培养、拓展护理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不断进取。2010年我院首批被确立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精神科专科医院之一,在全国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落实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同年成为精神科专科护理教学基地。每年接收来自全国的专科基地学员及进修护士,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专业人才。我院作为北京大学的护理专业见习/实习基地,教学水平得到业界普遍好评。我院护理学科多年来深耕于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医院护理管理模式、护士培训体系、护理信息化建设、专科护理等多项工作,为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科学研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国家卫健委唯一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批准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精神病学/心理学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成为国际高水平学科之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渔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等精神病学专家的引领下,北大六院建立了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研究生导师等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队伍,形成了以心身医学、生物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精神药理学六个领域为方向的科研团队。历年来我院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并获多项重大科研奖励。

2014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被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和总后勤部卫生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牵头并联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等共建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旨在针对临床研究瓶颈问题,开拓临床研究创新体系,建立以多目标、多任务研究方案为基础的新型临床研究模式;构建规范化、高质量的协同研究网络和多中心研究平台,开展多中心、大规模、高质量的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提高全国精神心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综合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临床关键问题。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充分把握国际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精神心理疾病和临床研究不断发展的需要,整合国家和区域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发挥中心引领、网络协同的优势,为开展重大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新型临床研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完善的专病信息资源平台。不断创新方法与机制,针对常见重大精神心理疾病目前的防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顶层设计和协同网络建设,制定战略性研究方向, 力争在精神心理疾病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取得更多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推动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

在心身医学研究领域,围绕病理性情感记忆和睡眠医学范畴内的重大科研问题,致力于成瘾、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干预病理性记忆的新模式、成瘾防复吸治疗的新理念,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唤起-消退”心理学范式可用于消除成瘾记忆,为药物成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途径和理论依据;发现了快速抗抑郁的新靶点和在睡眠中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新方法,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了睡眠状态下记忆的信息处理过程及其脑功能机制,实现在睡眠状态下靶向调控记忆编码、巩固和情绪加工等,开辟了基于睡眠的干预信息处理的新范式。在Science、JAMA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J Neurosci 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总引用1万余次。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在生物精神病学领域,采用分子遗传学、神经生化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精神药理学等技术,探讨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老年痴呆、情感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药物治疗新靶点及临床治疗新方法,以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病理机制和治疗新方法。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创建了较稳固的全国多中心临床医学研究的协同研究网络平台,建立了中国汉族人群常见精神障碍的临床、脑影像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多维度大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库。代表性学术论著发表在Nat Genet、Mol Psychiatry、Lancet Psychiatry、Am J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领域内TOP期刊,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发病风险及疗效个体化差异的新型易感基因及特征性的脑影像学指标;

医院大全